Jump to the beginning of content

border image

演講詞

border image
政制事務局局長致辭全文

以下是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今日(十一月十二日)上午出席香港大學與香港電台合辦的「政治人才研討會」的演辭全文(只有中文):

徐校長、健文、各位議員、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很高興今天回到母校,和大家分享一些有關政治人才培訓的思維。

  香港是一個富有色彩、充滿活力的動感之都。正因為這些特質,香港不斷得以吸納和吸引了很多人才在這裏匯聚,為香港的發展而努力。徐立之校長就是當中的一位表表者。

  我十多年前在加拿大為香港開設經濟貿易辦事處時,已經認識徐校長。在當地的華人社區和加拿大的主流社會,有些人說徐校長是「國寶」,因為他在很年青的時候已經做了很多研究,發現cyctic fibrosis的基因,這是科學研究上的突破。我當年想不到在十多年後,有幸可以邀請到他在香港推動高等教育和研究工作的發展。

  我們在學術界和其他的專業,可以有輸入專才的計劃;但是在政壇卻不能夠。基本上「港人治港」,我們需要在本地培育政治人才。當然部分立法會議員的議席,我們容許持有外國護照的人士參選和參政,但畢竟他們也須是香港永久居民。

政治人才:多源、多流
ˍˍˍˍˍˍˍˍˍˍ

  如果大家看看今天的主講嘉賓名單,真可說是人才濟濟。他們有來自政界的,也有來自其他界別的,是一個非常多元化、星光熠熠的主講名單。

  李永達議員和劉江華議員是搞地區政治出身的;楊孝華議員是代表商界的;梁振英議員和黃英琦議員是專業背景的;前任立法會議員黃宏發先生則是學術界出身的。這也就是議會的背景。

  如果大家看看現時特區政府的領導班子,特首和政務司司長是資深的公務員;財政司司長有政黨和商界背景;律政司司長當然是有專業背景的;而教育統籌局局長則是來自學界,也是擔任過校長的。

  所以大家從這些「人板」,可以清楚知道香港現有的政治發展,已經體現了政治人才是需要多元化的。我們今天有這個局面,其實是很自然地逐步發展的。政府方面很願意吸納更多具有不同背景的人才進入建制之內,為香港市民服務。

  我們在○二年引入「主要官員問責制」時,也有這套思維。具有公務員背景的和其他背景的人士,我們也一併吸納。

  我們現在要思考的就是如何進一步擴闊參政空間,為香港創造更多政治人才。在這方面,有三個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參政的渠道要「多源、多流」。

  第二,我們要努力擴闊參政的空間。

  第三,在推動政制多方面發展時,我們需要保留原有制度的特質,以及對這些制度的支持點,例如包括我們的文官制度。

  甚麼是「多源、多流」?我覺得我們的下一步是要讓整個制度有更多切入點。所以我們正在研究這個政治委任的制度可否有進一步的發展?可否開放一些政府中層的職位,吸納多些人士晉身政府,豐富他們的行政經驗呢?不論是有政黨背景、商界、專業界、學界、公務員背景的同事,我們都願意考慮。我們希望一方面這些朋友可以累積在政府的行政經驗,到下一個階段,他們可以和在座各位議員一樣,經過選舉的洗禮,加入議會工作。然後配備了政府行政經驗和議會的工作經驗,將來可邀請他們返回政府擔任司長、局長。這樣我們便可讓有志投身政界的人士,清楚看到從政的階梯、路線圖,到底大致上是怎樣走。

  談到創造更多參政空間,除了開放政府的中層、高層的職位,我們也希望在議會方面,有更多的議席可以增加,可以開拓出來,讓不論是有政黨背景的,或是獨立候選人都可以加入政圈,為市民服務,爭取市民和社會的支持。如果我們可以努力成功推動○七/○八的方案,那政黨的第二、三梯隊人士,便有機會可以更上一層樓,在地區多年工作,獨立候選人的人士一樣可以。

  最後我談談我們的文官制度。我自己也是公務員背景出身,所以我很明白對香港的公共服務,為甚麼我們必定要保留專業、政治中立和常設的公務員制度。我們在二○○二年實行政治委任制度的時候,我們特別刻意保留常任秘書長的制度。政治的責任由我們主要官員承擔,但常任秘書長和他們的同事就是支持特區的領導班子,為我們做好政策研究和釐定的工作。所以我們在進一步發展政治委任制度的時候,必然會保留文官制度。特首和主要官員是「流水」的官,但常任的公務員制度是香港公共行政最重要的一塊基石。

  我很高興香港大學和香港電台今日為我們安排是次研討會,讓大家可以集思廣益,亦為我們香港進一步發展政制和培育政治人才出謀獻計。多謝大家。



2005年11月12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