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詞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向中學生談政制發展(只有中文)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於六月十日下午到訪福建中學,向該校學生介紹在今年四月推出的《二零一二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建議方案》。以下是林瑞麟的致辭全文(只有中文):

林(建華)校長、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我與福建中學頗有緣份,記得在幾年前貴校三十周年慶典,我出席了你們在北角一間酒樓舉行的一個盛大的慶祝活動,當日福建社團所支持的各間學校都派出學生代表參與。今日來到你們學校的禮堂,看到大家齊集和有節拍地鼓掌,林校長,我覺得福建中學確實辦得很好,你們在好好地培育我們年青的一代。看到大家,我對香港政制的未來覺得非常有希望和有信心。

    作為開始,我先作介紹,向大家講三個重點。第一,香港是會有普選的。大約在三年前,曾蔭權先生在參選第三任行政長官時作出承諾,就是在第三屆特區政府的任期內,亦即在二○○七年至二○一二年,他會努力推動香港社會共同處理落實普選的問題。所以在二○○七年,我們在上任後十一天,已經發表《政制發展綠皮書》,進行三個月的公眾諮詢。我們在六個月內向北京提交報告,該報告是由行政長官向人大常委會提交的。人大常委會很快、很積極地作出了《決定》,就是香港可以在二○一七年普選產生行政長官,隨後可以在二○二○年普選產生所有立法會議員。這個明確的普選時間表是由國家最重要、最高的權力機關──人大常委會,所作出的一個憲制層面的決定,是完全有法律效力的。所以,香港會有普選。

  最近有香港的黨派要求,可否由中央政府派出一位代表,再談談普選時間表的真確性。行政長官向北京反映了這意見。在四月十四日,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先生在北京作出聲明,表示人大常委會作出的《決定》,其法律效力是毋庸置疑的。對香港來說,普選的大門已開,只要按照《基本法》走完程序,香港本身能夠達成共識的話,普選就可以落實。
  
  為甚麼北京不在二○○七年訂定普選時間表時,一併定下普選行政長官的程序?為甚麼不順道定下二○二○年普選立法會的程序?其實,這是出於北京對香港《基本法》的尊重,以及對香港人的意見的尊重。因為根據《基本法》,要落實普選,我們要在香港社會內建立一套共識。建立這套共識後,我們亦要就我們建議的一套制度與北京取得共識;就是這麼一回事。甚麼是在香港社會之內要有共識?就是作為特區政府,我們要向立法會提案──提交我們建議的草案,並獲得立法會三分之二多數議員通過。

    為甚麼我說香港會有普選?因為根據人大常委會在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所作的《決定》,到了二○一七年普選產生行政長官時,我們會成立一個提名委員會。提名委員會代表不同的界別,在提名一些候選人後,就由全港登記選民以「一人一票」的方式普選產生行政長官。這是很明確的,二○一七年的選舉將會有超過三百萬登記選民以「一人一票」的方式選出行政長官。所以,就算今天你們未足十八歲,到了二○一七年,我相信你們絕大部分應該都會年滿十八歲,因為就讀中一起碼都有十二歲,再本事的也有十一歲半;那麼在七年後,應該已超過十八歲,有權投票選出行政長官。
  
  立法會的普選又如何?立法會也是經由普選產生的。但是時到今天,香港社會就如何落實立法會普選的意見依舊較為紛紜,主要有兩種意見。不同的黨派、團體向我們提議的方案包括:有些是「一人一票」的方案,有些是「一人兩票」的方案。「一人一票」的方案,就是取消現時所有功能界別──現時總共有六十個立法會議席,包括三十個經地區直選產生、三十個經功能界別產生的議席,即到了二○二○年,取消全部功能界別議席,所有立法會議席由地區直選產生。另一種是「一人兩票」或「一人多票」的方案,就是所有登記選民可以一票在地區投票,一票或多票在功能界別投票。這樣,大家的票數基本上是均等的,人人都有兩票或多票。但一些黨派,特別是一些泛民主派的黨派認為這樣還未夠均等,因為就算人人有兩票或多票,提名權和參選權仍然未夠均等。因為如果功能界別繼續存在,就會由功能界別內的商會、專業團體提名候選人,就算給市民揀選,選來選去都只是那些候選人,因此他們認為不夠均等。所以就這問題的爭議會繼續,亦不會那麼快有共識。但我們還有十年,我們可以在這十年內逐步處理,把立法會逐步民主化,亦可以逐步在香港社會建立一套共識。
  
  所以,我給大家的第一個信息是,因為人大常委會在二○○七年已經作了普選時間表的《決定》,香港在七年內會有普選產生的行政長官,十年內會有普選產生的立法會。
  
    至於第二個信息,就是特區政府很希望香港能夠在未來幾年進一步民主化,所以我們提出了二○一二年政制發展方案。我們希望在現有的框架限制內,把香港的選舉制度變得更民主。剛才我向大家說北京在二○○七年有一個關於普選時間表的《決定》,這《決定》亦訂明雖然香港在二○一二年未達至普選,但可以進一歩民主化;但這會有一些基本條件,譬如立法會的組成,地區直選和功能界別的議席要維持一半一半的比例。既然要維持一半一半的比例,我們如要建議增加這些議席的數目,新增議席的比例都要一半一半。有見於香港人口、立法會的工作量都有增加,而我們亦希望可以有更多年青一代參政、從政,特區政府因此建議在二○一二年把立法會議席由六十席增加至七十席。新增議席中有五席是經地區直選產生,另外五席功能界別議席我們認為要盡量民主化,因此揀選了最具民意基礎的區議會界別,作為這新增五席的載體。現在我們的三十個功能界別議席,大部分是商會、工會、專業團體,其中一個是區議會,我們便把區議會界別發揚光大,因為區議會是由三百多萬登記選民選出的。我們亦建議由民選區議員──只限民選區議員──互選產生在二○一二年由一席增加至六席的區議會功能界別議席。這樣,三十五席的地區直選議席加上六席由區議會功能界別間選產生的議席,立法會將共有四十一個議席,即近六成的議席經由地區直選或間選產生,拓展了民主的成分。

  我們自己是第一個承認這並非最理想的選舉制度,但這是有一定進步的選舉制度,因為選民除了可以在地區選出自己心儀、認為值得支持的立法會議員和區議員外,也可以由區議員代表選出多位立法會議員。這也是一個民主的做法,這是立法會二○一二年的選舉制度。
  
  行政長官又如何呢?我們現時由四大界別、八百人的選舉委員會提名和選出行政長官。我們建議在二○一二年,選舉委員會由八百人增加百分之五十至一千二百人,四大界別(商界、專業界、社會服務界和政界)以同一比例增長,分別由二百人增加至三百人。但是,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民主成分,所以建議將政治界別新增的一百個議席的四分三(即七十五個議席),交由民選區議員互選產生。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本來已有四十二位民選區議員,將來便有一百一十七位,亦即是差不多有三成的區議員可以成為委員,代表社區和市民參與提名和選出二○一二年的行政長官。
  
  為甚麼我們這樣着重民選區議員呢?因為在立法會內數十位經選舉產生的議員,每一天都代表社會、代表不同界別監察政府,如果可以在十八個區議會的層次提升區議員參與香港政制,我們相信對香港今後繼續發展民主,是一個可以積極推動的方向。
  
  有部分同學可能有留意,我們在二○○五年提出二○○七年選舉行政長官、二○○八年選舉立法會的方案,當年獲得六成市民的支持,但很可惜,我們以一步之遙──只有幾票之差未能在立法會爭取到四十票支持,即三分二多數議員通過。當年泛民黨派說,因為未有普選時間表,不知道通過方案會走到那裏。我們當年提出的一個類似的區議會方案,他們亦不贊成有委任區議員參與。因此,很可惜二○○五年的方案未獲通過,未可以行前一步。我們在過去幾年很努力,一方面在二○○七年策動取得普選時間表,另一方面在二○○九年提出方案並在今年提出報告書,總結了三個月公眾諮詢的意見,都是認為不應再容許委任區議員參與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憲制層面的選舉。
  
  對於可以做的修訂和改善工作,以回應不同黨派在過去幾年的訴求,我們已經做得比較詳盡和全面,那還有甚麼可以做呢?
  
  第三方面的重點,我要向大家說的是,我認為除了設計政制、向中央反映意見、爭取普選時間表外,我們在香港要很努力建立黨派之間的共識。所以在過去數年,我們一直希望黨派之間能夠收窄分歧,不單止是在香港內部,香港和北京之間如果政治意見有分歧,都盡量將距離收窄。大家如果有留意新聞報道,會知道我們在過去幾個月與民主黨和泛民主派的團體都有很多溝通。行政長官與特區政府都很努力地向北京反映這些黨派、團體的意見。他們很多都說,中央政府可否派代表直接聽取他們的意見,回應他們的訴求,讓他們的訴求能夠直達中央政府的耳朵中。我們也反映了這些意見,大家留意到早前北京委派了中聯辦副主任李剛先生與民主黨及其他泛民黨派的團體會面。這其實是一個比較新的發展。在過去二十年,民主黨和泛民黨派並沒有與北京中央政府的代表坐下討論事情的機會。作為特區政府,我們積極地反映意見,因為我們很希望能夠建立香港社會和中央政府的溝通渠道,除了我們向北京反映香港社區的意見外,我們亦積極處理泛民黨派期望有機會表達意見的訴求。按照《基本法》,在現階段政制發展的議題,二○一二年的選舉方案,是由特區政府處理,由我們向立法會提案。所以,向北京表達、傳達意見,但始終有關責任是由特區政府向立法會提案,由立法會表決。我們要在未來兩星期繼續努力,爭取四十票多數通過方案。到今天為止,我只可以向大家表示,挑戰依然非常艱鉅,因為到目前為止,不同黨派的意見仍未有甚麼根本的改變。在立法會內,所謂建制黨派的三十多票,我們有一定的信心可以爭取到他們支持二○一二年的政改方案,至於民主黨和泛民黨派的票,我們仍在努力中。
  
  我最後想向各位同學說的,就是無論今次方案獲得通過與否,基本上我對香港政制發展的前景是有信心的。香港在過去四分一世紀,在這二十多年來經歷了很多轉變。在大家出生前,於一九八四年,已經有中英談判,香港如何由殖民地的身分回歸國家成為特別行政區;如何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如何在一九九七年後維持法治、自由的社會,還可以邁向民主。
  
  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的日子,香港社會相對沒有那麼穩定,因為談的是未來的事情,大家不能肯定,所以大家可能會聽到父母、親戚朋友談及當年的移民潮,有很多人去加拿大、澳洲等地,領取他國的護照。但慢慢臨近一九九七年,很多香港人開始知道香港始終是我們的家,社會是穩定和會有進步的,還是回去吧!在九十年代初移民潮的高峰期,每年有四萬人離開香港去加拿大。時至今天,每年只有二、三千人。當年是為了「買個保險」,領取他國的護照。今天的移民是為了發展自己的事業、為家庭團聚。香港現在是相對穩定的。
  
  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歸後,曾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前年有國際金融海嘯,但那些艱難的日子香港基本上能安然渡過。時至今天,面對二○一二年的政制發展,我們不是很肯定可不可以行到這一步,但是我很肯定,因為我們有《基本法》的保障和國家的支持,以及香港人清楚的意願──香港要邁向普選,所以,如果能夠通過這個方案──二○一二年的方案能夠落實,讓民主踏前一步,我對在二○一七年落實普選行政長官將更有信心和把握。如果不能通過,我們相對會比較艱難,但香港人有毅力,我依然相信始終有一天可以通過和達至。
  
  所以,各位同學,如果你已經十八歲,記得登記成為選民;未足十八歲的,記着在十八歲生日當天登記成為選民,可以在二○一七年選舉行政長官。多謝大家。

二○一○年六月十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