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出席“香港医学界庆祝祖国建国七十周年”致辞全文
|
以下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今日(九月十日)出席“香港医学界庆祝祖国建国七十周年”的致辞全文: 行政长官、谭铁牛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谭铁牛)、赵建凯副特派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王建军会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梁智鸿主席(香港医学界庆祝祖国建国七十周年筹委会主席梁智鸿)、Sophia(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很高兴出席今晚的香港医学界庆祝祖国建国七十周年晚宴。我担任公务员三十一年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出任与医疗和社福相关的工作,因此也可算是半个医疗界中人。所以今晚在这个场合与大家聚首一堂,份外亲切。 今晚出席的都是医学界的翘楚,我特别要感谢梁智鸿医生邀请我担任今晚其中一位专题讲者,分享大湾区发展与挑战。不过,我知道医疗专业人员每时每刻都是分秒必争,我没有接受过任何医学训练,我应该分享什么大湾区信息,才令大家觉得有些得着,而不是完全浪费时间呢? 首先同大家分享了一个小故事: “一位有二十多年经验的直肠科医生(Proctologist),医术高明、手艺出众。他想追寻童年梦想,就是成为出色的汽车维修技师。这位医生顺利考入汽车维修学校,在第一次实习试,他得到200分,而满分只是100分。他感到很困惑,以为师傅作弄他。师傅解释:“实习试第一部份是要拆开引擎,你做得很好,得到满分50分;第二部份是要把引擎重新装嵌好,你也做得非常完美,得到满分50分。最后100分是技术创新的额外加分(innovation bonus),因为你没有打开车盖,通过‘死气喉’完成这些工作。” 这个故事当然纯属虚构,不过或多或少也反映出色的医生和牙医,很多都是多才多艺。例如在座不少朋友,既是出色的医疗人员,也是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演奏家。 与大家分享这个小故事,当然不只是要“搞气氛”,更是要带出我今晚希望和大家分享有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三个重点。 (一)借鉴成功的经验 第一个重点是借鉴成功的经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具体目标包括打造具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按此规划目标,内地城市会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进行改革。香港可以分享成功经验,协助珠三角九市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制度,发挥市场的作用,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市场综合监管,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香港的法律制度更可以直接协助内地城市改善营商环境。香港是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特区政府希望争取以大湾区为试点,容许没有涉外因素的合约利用香港法律制订,并在香港进行调解和仲裁,处理争议。 在医疗方面,香港的医疗服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珠三角九市以致其他内地城市要提升医疗服务,也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例如,在深圳市政府的邀请下,香港大学成立港大深圳医院,把香港医院的管理模式带到深圳,得到病人的信任和欢迎,其中包括“先全科,后专科”的分诊制度、透明的打包收费模式、禁收红包的廉洁风气、全面的预约制度、健康的医患关系等制度。梁智鸿医生应该是最权威的人士与我们分享港大深圳医院的成功经验。 我相信香港的家庭医生培训制度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也可为内地全科医疗服务发展提供参考,从而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的相关要求。香港医学专科学院多年来建立的规范化专科培训制度,也值得内地参考,有助提高内地专科医生的认受性。 (二)大胆创新、突破困难 第二个重点是大胆创新、突破困难。相较国际其他主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在于“一国两制”,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促成区域共同发展,国际上没有先例。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着重政策创新和突破,我们必须大胆创新,突破困难,提出新政策、新措施。 过去一年多,特区政府一直与中央相关部委和粤澳政府积极磋商,推出多项创新的政策措施。例如:修改个人所得税183天居住标准的具体计算准则(在内地停留的当天不足24小时的,不计入居住天数),鼓励两地人员加强联系。“跨境一锁”利用电子锁及全球定位系统,减少同一批货物在两地出入境时被海关重复检查的机会,简化清关手续和加快货物转关流程。香港个别电子钱包营运商实现了试点的跨境使用,让香港居民可以在内地指定商户使用手机进行支付。港人也可在香港直接申请开设内地银行户口等。 我们一直致力在CEPA框架下促进本港专业服务进入内地市场,同时争取在大湾区以“先行先试”方式实施更多开放措施。目前,合资格的香港专业人士,例如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律师、医生,已可通过CEPA获取内地专业资格。 在习主席亲自批示下,国家科研资金已经可以“过河”,使香港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可以使用内地的资金进行科研工作。同时,我们也在积极争取内地的科研生物标本可以“过河”,供香港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作研究之用。 在争取政策创新和突破的过程中,我们会坚守“一国两制”原则,严格遵守三地法规,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提出的六项基本原则之一。例如早前曾有报导指“社会信用体系”会在香港实施。尽管“社会信用体系”是内地按其需要发展的制度,但在“一国两制”原则下,这项措施不会在香港实施。因此我知道这个报导一定是出于误解,我立即作出澄清。 (三)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我要讲的第三个重点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发挥50+50大于100的协同效益。粤港澳大湾区是区域共同发展策略,着重发挥三地互补的优势,产生巨大的协同效益。我们与珠三角九市分享香港的成功经验,可以协助九市走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同时也有利于香港企业扩大市场和寻找业务伙伴。 香港拥有多间世界级的大学,科研实力雄厚,而且有健全的法律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珠三角九市拥有庞大的市场、全面的产业链、转化科研成果的能力。单单深圳已有不少龙头科技企业,为香港创科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协同效益令大湾区有力发展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我认为大湾区在医疗服务方面的协同效益也非常显著。广东省在2017年的诊疗人次逾8亿3千万人次,而民营医疗机构的市场份额超过一半,而且不断增长,反映大湾区居民对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极大。香港私营医疗机构在大湾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仅有助满足大湾区内居民(包括在大湾区生活的港人)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可提升区内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我知道在座不少朋友,已在去年8月与Sophia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到广州、中山及深圳三地考察,探讨“私家医院及医疗机构在大湾区的发展”及“大湾区区内的医疗人才培训”的机遇。 此外,特区政府建议中央政府容许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港资医疗机构,使用已在香港注册的药物和常用的医疗仪器。我们认为这个建议有助吸引本地和跨国药企、生物制药和医疗科技公司以香港为基地,申请新药注册和引入医疗仪器,并到大湾区发展,同时惠及两地。 总结 各位,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九个广东省城市组成的城市群,代表着一个五万六千平方公里、七千万人口的区域、地区生产总值达16,000亿美元的市场,是国家其中一个开放程度、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发展潜力非常庞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对国家未来数十年继续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尤为重要。所以,即使香港当前正处于严峻和艰难的时刻,中央政府已明确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不会有所改变。 特区政府衷心希望能与社会各界携手,遏止暴力,凭着沟通与对话,一同带领香港走出当前的难关,重建社会的和谐互信。同时,我们会虚心聆听意见,致力解决困扰香港社会多年的深层次矛盾。 如果大家有兴趣多了解大湾区建设,欢迎大家浏览我们的大湾区专题网站(www.bayarea.gov.hk)及微信公众号(微信帐号:HKCMAB)。我们亦已在facebook及instagram两个社交平台开设《拾壹城话》专页,介绍大湾区城市的风土人情和特色景点。 最后,祝国家昌盛富强,香港安定繁荣,各位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多谢各位!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