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词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出席研討会致辞全文(只有中文)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林瑞麟在九月十一日出席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举办的「泛珠三角发展–国家规划及香港机遇」研討会,以下为他的开幕致辞的全文。

梁(振英)主席、王(健)教授,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今午我很高兴有机会参加由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举办的「泛珠三角发展–国家规划及香港机遇」的研討会。
  
     今天与各位朋友谈的一个重点就是自回归以来香港与內地的合作在过去十多年起了非常根本的变化。

     首先,是香港在回归前的內部思维,有这么的一句话:「河水不犯井水」,就是深圳河的南北是两个世界、是两个地区。在回归前的英治年代,政府內部的思维是香港和內地「互不相干」。

     但回归后发生了两件事,第一、是一九九七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第二、是二○○三年的「SARS」。这两件事合起来,令香港在回归后的首六年的经济受到很大的衝击。最后,怎么重拾当年香港的经济?就是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香港和国家作为WTO不同的成员签定《內地与香港关於建立更紧密经贸关係的安排》(CEPA)。有了CEPA后,我们就推动「个人游」,「个人游」一来,內地同胞多来香港旅游、经商、购物,我们的酒店、饭店、零售,整个市面都拉动起来。

     然后在二○○四、二○○五年间,我们和內地达成协议,令边境可二十四小时通关。当人、货都是二十四小时通关,整个市面、整个经济也活起来。现时,每年有三千万旅游人士来香港,其中有六成,即一千八百万是从內地来的。

     这证明甚么?这就证明「一国两制」並不表示香港与內地的关係要保持距离,更不表示这距离越远越好。隨着內地与香港的关係越来越密切,这两制就越强。CEPA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在回归前,从没有人会想过香港在回归后可以按照《基本法》的规定,保持作为WTO成员的身份,並且正因为有这身份我们就能和內地达成这套互利的自由贸易安排。所以两地关係愈近,两制也愈强。

     时到今天,立法会也充分地反映香港內部的思维已改变了。立法会已在二○一○年几次通过动议,鼓励特区政府要努力地落实粤港合作,也鼓励特区政府全面地配合中央政府,令香港进一步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与內地加强合作,对国家发展有所贡献。这些动议在过去几年是越来越多,反映香港社会对这方面的思维也越来越强。

区域发展
────

     接下来,我们谈谈区域发展在国家规划中的重要性。

     首先,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来看,大家都知道区域合作是国家规划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温(家宝)总理在最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清楚说明促进区域合作与发展是分不开的,也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

     从二○○九年到现在,国务院先后批准了十三份区域规划,我们比较认识的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三角规划纲要》)、《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关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等,都是横跨不同省份的规划。推动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时,最重要是如何融合不同区域內的强项和优势。加强国家的发展对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发展非常重要。在过去几十年,我们共同在香港见证国家的发展是非常宏观、也非常有制度的,有庞大的基础建设、交通网络,资金、人力的配备与天然资源的利用。

     现在香港也规划建设高速铁路,將来用高速铁路从香港到广州需时不过一小时,从香港到武汉大概需五小时,到上海可能需八小时,到北京可能需十一小时。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的发展是全面地体现到国家在三十年的开放后,发展的力度,和宏观和微观的总体思维。

     香港和內地不一样,香港发展的主要依靠並不是庞大的人口市场,也不是丰富的天然资源。內地有十三亿人口,也有许多天然资源,但香港没有。我们有的就是制度,是对外开放的经济,对外接轨的能力。这些让香港能与內地相辅相成,也是多年以来的发展模式。

     还记得我在一九七八年刚从香港大学毕业,国家刚好公布「四个现代化」──是这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起点。也正在七十年代末,香港的內部经济发展已到了起飞的年代,土地、劳动力、需动用的资金越来越贵,但因为香港是福地,当我们內部发展的条件有限制、力度不够,內地就开放了,为香港带来新机遇。

「十二五」规划
_______

     今天的主题是国家规划,行政长官在二○○七─○八年的《施政报告》已提到,香港特区应当配合中央施政的五年规划。

     在过去几年,香港政府內部做了不少的工作。我们与国家发改委建立了一套工作关係,我自己也三次率团到北京,与国家发改委、及其他的中央部委沟通,商量香港在未来几年应怎样好好地配合中央,制订一套具香港特色的政策,也爭取中央进一步的支持。

     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央政府支持香港按照《基本法》继续发展,维持我们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在过去两年,我们与国家发改委,及中央有关部门商量后,现在已取得一套意见,文件也向中央提交了。我们主要提出三方面。第一,我们希望中央政府支持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第二,支持在CEPA下,进一步发展香港的专业和服务业,建立在內地的市场。第三,我们爭取把粤港合作的功能定位写进国家「十二五」规划中。

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____________

     这三大方向对香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谈谈进一步支持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

     在金融方面,现在大家都知道,现时在香港人民幣服务包括:银行的存款、信用咭,最近数天大家可向不同的银行中申请人民幣债券。这些服务对香港发展成为人民幣离岸中心非常重要,特区政府在不同的时间,曾提出许多的政策建议给中央政府。基本上,就是容许香港一方面发展作为离岸中心来推动人民幣的服务;另一方面是维持国家的金融安全,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是充份利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空间。

     在贸易方面,刚才已经提过,因为香港按照《基本法》继续成为WTO的成员,也能参加APEC,我们现在也推动双边自由贸易的协定,最近已跟新西兰政府商討,签订自由贸易的安排。

     特区政府非常小心地研究和有关贸易伙伴签订双边贸易协定时,我们强调是high quality高素质的才会签订。我们不要只是在形式上签订这些双边或多边的贸易协订。

     香港在战后数十年已经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现在因为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已有不错的条件,可以维持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

     至於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方面,香港一直都能保持为全世界第一或第二的航运中心的地位,每年有超过两千万个標准箱的吞吐量。但最近我到上海,看到上海洋山港的潜力確实很大,现在其吞吐量已超过香港。所以香港需要继续努力,加把劲,维持我们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总的来说,我们期望中央在制订「十二五」规划时,能为香港提出一些政策方向,採纳一些措施,以进一步提升我们这三个中心的地位。就此,特区政府有一定的信心能爭取到进一步的空间。

专业服务
____

     另外,关於进一步扩展香港在內地的专业服务,根据CEPA,自二○○三年到二○一○年签定的每套安排,我们多个专业服务在內地已有一定新的空间,我们的律师、法律界人士在北京、南京、成都,都有成立办事机构;现在我们的医生已可以独资在广东开办服务。但总的来说,现在是大门开了,但还有许多小门没开,需要省政府、市政府进一步和我们共同努力。所以如果在「十二五」规划中能进一步將这些政策方向明確,我们认为是重要的。

     特区政府总体的思维就是,现在香港七百万人口的市场,並不大,但很成熟。我们有百分之九十的GDP(本地生產总值)也是属於服务行业。但我们希望按照CEPA的「先行先试」安排能进一步发展在珠三角五千万人口的市场,往后再进一步推动在泛珠三角九个省区发展超过四亿人口的市场。但我们意识到这是很长期的工作,因为发展专业服务与建设工厂、推动业务是完全不同的。货物做好后就可以出口或內销,专业服务行业则不一样。专业服务主要是人和人的关係,需要在內地长期发展人脉关係,专业服务才能有比较成熟的市场。

     这是我们在「十二五」规划的第二个目標,希望能进一步有新的空间,发展在內地服务业的市场。

粤港合作框架协议
________

     第三方面,我们希望《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框架协议》)主要的部分能写进「十二五」规划中。《框架协议》非常重要,《珠三角规划纲要》在二○○九年初由国务院批准后发布。《框架协议》是广东省政府和特区政府共同努力近一年才签订的,在习(近平)副主席和其他领导人共同见证下签订的,是特区政府首次与一个省政府有正式的协议,是经过多年的粤港合作、总结经验、爭取空间和政策上的支持、双方政府签订的框架协议,当中有六大清晰的领域,包括特区政府和广东省政府共同推动发展珠三角成为世界级的经济区域;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建设以香港金融体系为龙头,珠三角城市金融资源和服务为支撑的金融合作区域等目標。「香港作为龙头」这句话,对香港很重要,也拉动珠三角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认为这《框架协议》能避免香港跟广东重复建设,防止恶性竞爭。香港当然欢迎与支持,广东省政府也是。

     个多星期前,我们在福建福州开「9+2」会议──第六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各省区的高层也同意我们是一起共同爭取中央政府將泛珠三角进一步发展纳入「十二五」规划中。

     这三方面就是特区政府现在向中央政府爭取能纳入「十二五」规划的目標政策。接下来谈谈粤港合作、深港合作的其他几方面。

粤港合作专项规划
________

     就粤港合作方面,我们除了推动和签订了《框架协议》外,我们也跟广东省政府正推动编製《共建优质生活圈》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专项规划。

     我们认为《共建优质生活圈》是非常重要的。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非常有成效,香港也得益不少,但我们在內地经商、旅游的时候,清楚地看见,內地的环境有受破坏。现在国家富强了,內地的工业化亦基本成熟了,我们有能力和本钱,將內地和香港的经济,变成一个更绿的经济(greener economy),我们应该把握机遇,好好报答与內地同胞的合作,推动新的绿色经济发展。

     关於《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计划,香港在过去这些年推动了港珠澳大桥、香港与广州之间的高铁、与深圳共同建造的莲塘口岸等;亦爭取到中央政府支持,从內地供应足够的天然气予香港,容许香港以燃气来发电,这些对香港发展有动力的经济也是有帮助的。

     但香港地方很小,只有大概一千平方公里,有七百万人口,在香港內部的建设,如高铁、港珠澳大桥等的规模都不错,但与內地的高铁及其他基础建设相比,这些规模並不算大。

     然而,有了港珠澳大桥、有了高铁,我们就能连接內地的高铁网络,也能连接內地新的广大的公路网络。所以,这些发展对香港是非常重要的。

深港合作
____

     深港合作方面,深圳与香港合作无间。我在一九七八年刚毕业时,改革开放就是在深圳开始的,数天前我到了深圳参加深圳特区建设三十周年的庆典。

     大概两星期前,国务院宣布支持在深圳进一步发展前海地区。前海是由深圳市政府主导,亦是由他们推动,但特区政府在二○○九年签订了意向书,支持深圳发展前海,將前海定位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我们希望在前海地区让香港的专业人士、金融行业和服务行业等有新的发展领域。现在,粤港继续与中央政府商討能在深圳前海利用CEPA,及广东省的「先行先试」政策来进一步推动在前海发展金融业、专业服务和服务业。总的来说,所有这些都是为香港拓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

总结
__

     我们共同见证了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內地许多省份,特別是广东、福建这些沿海的省份,其工业化过程已经基本完成。对香港和內地来说,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范围就是服务业,所以特区政府所定的策略,不论是宏观的、微观的,都是按这套思维。

     改革开放三十年,香港在內地有许多投资,单从多年来在广东省的投资可见一斑。在广东省,香港企业达十万家;由香港成立的公司、工厂等,聘用的人员超过一千万。大家想一想,这一千万人口每天都为香港努力、赚钱,这相等於在內地有三倍於香港劳动人口的劳动力为我们努力。香港本身只有大概三百五十万劳动人口,但在內地我们能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力与人才,这正是香港的福气。

     但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这地步,需要把眼光放得更大、更远,不光只是在广东省,更需要在泛珠地区投资。我们不能单在工业化方面投资,必须要爭取中央政府、省政府、市政府都支持香港能在內地发展服务业和金融行业。

     有人担心如果我们这样推动,会將香港本身最强的服务业和金融行业都放到內地去。我相信不会,因为香港始终是最自由的经济体系,是有法治基础与传统的经济体系。不论是大陆的资金或是外来资金,我们都有条件、有传统、有环境来欢迎他们。所以,除了在宏观的CEPA、「十二五」规划爭取中央政府支持,我们也在微观规划一些政策措施,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希望有更多香港的企业和专业人士可以有空间进一步在內地发展。

     我们处理內地事务,不单只是看与內地的经济体系。自二○○五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从台湾往內地访问,两岸关係已大大提升。现在內地与台湾已签订了ECFA,而香港並没有停下来。我们与台湾在过去两、三年有多方面的合作和策动发展彼此的关係,现在香港特区已经推动成立了「香港台湾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协进会」),台湾当局也成立了「台湾香港经济文化合作策进会」(「策进会」),香港的「协进会」与台湾的「策进会」,成为香港与台湾之间的「小两会」,就像內地与台湾之间的「海基会」、「海协会」的合作安排。特区政府希望香港与台湾之间这套新的合作安排可以促进和推动香港与台湾两地政府共同关心的课题和政策措施,有条件的话我们也希望签订一些合作安排。

     但为甚么我们把台湾也一併包括在区域发展中呢?两岸关係提升,大陆的资金將来会到台湾投资,台湾的资金將来也会流向大陆发展。我们希望不论是大陆的企业或是台湾的企业,只要办得成功,都希望邀请他们来香港上市,进一步加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所以,总结一句,不论宏观或微观、是香港与內地、是香港与台湾、是两岸四地,经济发展的动力得以扩大,这一定是对香港今后发展经济有利,也是一个多贏的局面。谢谢各位。

二○一○年九月十一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