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词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向中学生谈政制发展(只有中文)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林瑞麟於六月十日下午到访福建中学,向该校学生介绍在今年四月推出的《二零一二年行政长官及立法会產生办法建议方案》。以下是林瑞麟的致辞全文(只有中文):

林(建华)校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与福建中学颇有缘份,记得在几年前贵校三十周年庆典,我出席了你们在北角一间酒楼举行的一个盛大的庆祝活动,当日福建社团所支持的各间学校都派出学生代表参与。今日来到你们学校的礼堂,看到大家齐集和有节拍地鼓掌,林校长,我觉得福建中学確实办得很好,你们在好好地培育我们年青的一代。看到大家,我对香港政制的未来觉得非常有希望和有信心。

    作为开始,我先作介绍,向大家讲三个重点。第一,香港是会有普选的。大约在三年前,曾荫权先生在参选第三任行政长官时作出承诺,就是在第三届特区政府的任期內,亦即在二○○七年至二○一二年,他会努力推动香港社会共同处理落实普选的问题。所以在二○○七年,我们在上任后十一天,已经发表《政制发展绿皮书》,进行三个月的公眾諮询。我们在六个月內向北京提交报告,该报告是由行政长官向人大常委会提交的。人大常委会很快、很积极地作出了《决定》,就是香港可以在二○一七年普选產生行政长官,隨后可以在二○二○年普选產生所有立法会议员。这个明確的普选时间表是由国家最重要、最高的权力机关──人大常委会,所作出的一个宪制层面的决定,是完全有法律效力的。所以,香港会有普选。

  最近有香港的党派要求,可否由中央政府派出一位代表,再谈谈普选时间表的真確性。行政长官向北京反映了这意见。在四月十四日,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先生在北京作出声明,表示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决定》,其法律效力是毋庸置疑的。对香港来说,普选的大门已开,只要按照《基本法》走完程序,香港本身能够达成共识的话,普选就可以落实。
  
  为甚么北京不在二○○七年订定普选时间表时,一併定下普选行政长官的程序?为甚么不顺道定下二○二○年普选立法会的程序?其实,这是出於北京对香港《基本法》的尊重,以及对香港人的意见的尊重。因为根据《基本法》,要落实普选,我们要在香港社会內建立一套共识。建立这套共识后,我们亦要就我们建议的一套制度与北京取得共识;就是这么一回事。甚么是在香港社会之內要有共识?就是作为特区政府,我们要向立法会提案──提交我们建议的草案,並获得立法会三分之二多数议员通过。

    为甚么我说香港会有普选?因为根据人大常委会在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所作的《决定》,到了二○一七年普选產生行政长官时,我们会成立一个提名委员会。提名委员会代表不同的界別,在提名一些候选人后,就由全港登记选民以「一人一票」的方式普选產生行政长官。这是很明確的,二○一七年的选举將会有超过三百万登记选民以「一人一票」的方式选出行政长官。所以,就算今天你们未足十八岁,到了二○一七年,我相信你们绝大部分应该都会年满十八岁,因为就读中一起码都有十二岁,再本事的也有十一岁半;那么在七年后,应该已超过十八岁,有权投票选出行政长官。
  
  立法会的普选又如何?立法会也是经由普选產生的。但是时到今天,香港社会就如何落实立法会普选的意见依旧较为纷紜,主要有两种意见。不同的党派、团体向我们提议的方案包括:有些是「一人一票」的方案,有些是「一人两票」的方案。「一人一票」的方案,就是取消现时所有功能界別──现时总共有六十个立法会议席,包括三十个经地区直选產生、三十个经功能界別產生的议席,即到了二○二○年,取消全部功能界別议席,所有立法会议席由地区直选產生。另一种是「一人两票」或「一人多票」的方案,就是所有登记选民可以一票在地区投票,一票或多票在功能界別投票。这样,大家的票数基本上是均等的,人人都有两票或多票。但一些党派,特別是一些泛民主派的党派认为这样还未够均等,因为就算人人有两票或多票,提名权和参选权仍然未够均等。因为如果功能界別继续存在,就会由功能界別內的商会、专业团体提名候选人,就算给市民拣选,选来选去都只是那些候选人,因此他们认为不够均等。所以就这问题的爭议会继续,亦不会那么快有共识。但我们还有十年,我们可以在这十年內逐步处理,把立法会逐步民主化,亦可以逐步在香港社会建立一套共识。
  
  所以,我给大家的第一个信息是,因为人大常委会在二○○七年已经作了普选时间表的《决定》,香港在七年內会有普选產生的行政长官,十年內会有普选產生的立法会。
  
    至於第二个信息,就是特区政府很希望香港能够在未来几年进一步民主化,所以我们提出了二○一二年政制发展方案。我们希望在现有的框架限制內,把香港的选举制度变得更民主。刚才我向大家说北京在二○○七年有一个关於普选时间表的《决定》,这《决定》亦订明虽然香港在二○一二年未达至普选,但可以进一歩民主化;但这会有一些基本条件,譬如立法会的组成,地区直选和功能界別的议席要维持一半一半的比例。既然要维持一半一半的比例,我们如要建议增加这些议席的数目,新增议席的比例都要一半一半。有见於香港人口、立法会的工作量都有增加,而我们亦希望可以有更多年青一代参政、从政,特区政府因此建议在二○一二年把立法会议席由六十席增加至七十席。新增议席中有五席是经地区直选產生,另外五席功能界別议席我们认为要尽量民主化,因此拣选了最具民意基础的区议会界別,作为这新增五席的载体。现在我们的三十个功能界別议席,大部分是商会、工会、专业团体,其中一个是区议会,我们便把区议会界別发扬光大,因为区议会是由三百多万登记选民选出的。我们亦建议由民选区议员──只限民选区议员──互选產生在二○一二年由一席增加至六席的区议会功能界別议席。这样,三十五席的地区直选议席加上六席由区议会功能界別间选產生的议席,立法会將共有四十一个议席,即近六成的议席经由地区直选或间选產生,拓展了民主的成分。

  我们自己是第一个承认这並非最理想的选举制度,但这是有一定进步的选举制度,因为选民除了可以在地区选出自己心仪、认为值得支持的立法会议员和区议员外,也可以由区议员代表选出多位立法会议员。这也是一个民主的做法,这是立法会二○一二年的选举制度。
  
  行政长官又如何呢?我们现时由四大界別、八百人的选举委员会提名和选出行政长官。我们建议在二○一二年,选举委员会由八百人增加百分之五十至一千二百人,四大界別(商界、专业界、社会服务界和政界)以同一比例增长,分別由二百人增加至三百人。但是,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民主成分,所以建议將政治界別新增的一百个议席的四分三(即七十五个议席),交由民选区议员互选產生。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本来已有四十二位民选区议员,將来便有一百一十七位,亦即是差不多有三成的区议员可以成为委员,代表社区和市民参与提名和选出二○一二年的行政长官。
  
  为甚么我们这样着重民选区议员呢?因为在立法会內数十位经选举產生的议员,每一天都代表社会、代表不同界別监察政府,如果可以在十八个区议会的层次提升区议员参与香港政制,我们相信对香港今后继续发展民主,是一个可以积极推动的方向。
  
  有部分同学可能有留意,我们在二○○五年提出二○○七年选举行政长官、二○○八年选举立法会的方案,当年获得六成市民的支持,但很可惜,我们以一步之遥──只有几票之差未能在立法会爭取到四十票支持,即三分二多数议员通过。当年泛民党派说,因为未有普选时间表,不知道通过方案会走到那里。我们当年提出的一个类似的区议会方案,他们亦不赞成有委任区议员参与。因此,很可惜二○○五年的方案未获通过,未可以行前一步。我们在过去几年很努力,一方面在二○○七年策动取得普选时间表,另一方面在二○○九年提出方案並在今年提出报告书,总结了三个月公眾諮询的意见,都是认为不应再容许委任区议员参与行政长官和立法会宪制层面的选举。
  
  对於可以做的修订和改善工作,以回应不同党派在过去几年的诉求,我们已经做得比较详尽和全面,那还有甚么可以做呢?
  
  第三方面的重点,我要向大家说的是,我认为除了设计政制、向中央反映意见、爭取普选时间表外,我们在香港要很努力建立党派之间的共识。所以在过去数年,我们一直希望党派之间能够收窄分歧,不单止是在香港內部,香港和北京之间如果政治意见有分歧,都尽量將距离收窄。大家如果有留意新闻报道,会知道我们在过去几个月与民主党和泛民主派的团体都有很多沟通。行政长官与特区政府都很努力地向北京反映这些党派、团体的意见。他们很多都说,中央政府可否派代表直接听取他们的意见,回应他们的诉求,让他们的诉求能够直达中央政府的耳朵中。我们也反映了这些意见,大家留意到早前北京委派了中联办副主任李刚先生与民主党及其他泛民党派的团体会面。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新的发展。在过去二十年,民主党和泛民党派並没有与北京中央政府的代表坐下討论事情的机会。作为特区政府,我们积极地反映意见,因为我们很希望能够建立香港社会和中央政府的沟通渠道,除了我们向北京反映香港社区的意见外,我们亦积极处理泛民党派期望有机会表达意见的诉求。按照《基本法》,在现阶段政制发展的议题,二○一二年的选举方案,是由特区政府处理,由我们向立法会提案。所以,向北京表达、传达意见,但始终有关责任是由特区政府向立法会提案,由立法会表决。我们要在未来两星期继续努力,爭取四十票多数通过方案。到今天为止,我只可以向大家表示,挑战依然非常艰鉅,因为到目前为止,不同党派的意见仍未有甚么根本的改变。在立法会內,所谓建制党派的三十多票,我们有一定的信心可以爭取到他们支持二○一二年的政改方案,至於民主党和泛民党派的票,我们仍在努力中。
  
  我最后想向各位同学说的,就是无论今次方案获得通过与否,基本上我对香港政制发展的前景是有信心的。香港在过去四分一世纪,在这二十多年来经歷了很多转变。在大家出生前,於一九八四年,已经有中英谈判,香港如何由殖民地的身分回归国家成为特別行政区;如何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如何在一九九七年后维持法治、自由的社会,还可以迈向民主。
  
  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的日子,香港社会相对没有那么稳定,因为谈的是未来的事情,大家不能肯定,所以大家可能会听到父母、亲戚朋友谈及当年的移民潮,有很多人去加拿大、澳洲等地,领取他国的护照。但慢慢临近一九九七年,很多香港人开始知道香港始终是我们的家,社会是稳定和会有进步的,还是回去吧!在九十年代初移民潮的高峰期,每年有四万人离开香港去加拿大。时至今天,每年只有二、三千人。当年是为了「买个保险」,领取他国的护照。今天的移民是为了发展自己的事业、为家庭团聚。香港现在是相对稳定的。
  
  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归后,曾经歷亚洲金融风暴,前年有国际金融海啸,但那些艰难的日子香港基本上能安然渡过。时至今天,面对二○一二年的政制发展,我们不是很肯定可不可以行到这一步,但是我很肯定,因为我们有《基本法》的保障和国家的支持,以及香港人清楚的意愿──香港要迈向普选,所以,如果能够通过这个方案──二○一二年的方案能够落实,让民主踏前一步,我对在二○一七年落实普选行政长官將更有信心和把握。如果不能通过,我们相对会比较艰难,但香港人有毅力,我依然相信始终有一天可以通过和达至。
  
  所以,各位同学,如果你已经十八岁,记得登记成为选民;未足十八岁的,记着在十八岁生日当天登记成为选民,可以在二○一七年选举行政长官。多谢大家。

二○一○年六月十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