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出席中华基督教会何福堂书院第四十二届毕业典礼致辞大纲(只有中文) |
各位嘉宾、各位同学: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中华基督教会何福堂书院的毕业典礼。
与何福堂书院的渊源 说起来,我与中华基督教会何福堂书院有一段渊源。小时候我有一位一起成长的好友,和我一样是与家人居於赤柱的监狱署宿舍的。大约在一九七○至七一年期间,他的父亲调职大欖涌的监狱工作。有一次我前往小欖探望这位朋友,他便带我到何福堂书院的球场踢足球。当时我发现这学校的球场很大,令我非常羡慕。 何福堂书院由中华基督教会开办。虽然我从来没有在中华基督教会的学校就读,但我的太太是英华女校的毕业生,该校也同属於中华基督教会。 因此对於中华基督教会对培育下一代所作出的贡献,我亦有所认识和了解。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 Charles Dickens 藉著今天毕业礼的机会,我希望引用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长篇小说《双城记》中的名句──‘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给予毕业的同学一些提示。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这是最好的时代」。的確,香港现正处於充满机遇的年代。我们的经济在亚洲区內名列前矛,人均收入(GDP)高达每年二万七千多美元。 我们克服了亚洲金融风暴,失业率下降至百分之三点三的低水平。香港是亚洲区內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二○○六年在香港初次上市(IPO)的公司,集资额超过三千亿,在全球排名第二位,仅次於伦敦而超前於纽约。 就金融中心的竞爭力来说,根据伦敦市法团(the City of London)刚於今年三月发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中的排名,香港在全球排名第三,仅次於伦敦和纽约。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这是最坏的时代」。但是,今时今日,你们这一代毕业生面对的环境,与我们当年有很大的分別。在七○年代,每六至七名中七毕业生之中,只有一名能升读大学。 那时候大学毕业生仍属少数,手执一纸文凭找工作几乎可说畅通无阻,机遇处处,甚至可以隨著当年香港社会的发展而水涨船高。 可是,身处今天的社会,大家面对的竞爭激烈得多。现时大概有百分之六十的適龄年青人有机会入读学位或文凭课程,毕业文凭或证书只是求职的基本入场券。 机会不是没有,只是在成长和发展的路途上会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所以,我鼓励大家以积极的態度展望未来的发展。 將来大学毕业之后,无论投身那个行业,你们都要继续把握进修的机会,例如修读第二个学位,或者在专业的范畴深造,考取专业资格,以好好装备自己。 香港社会正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而在个人的层面上,大家也面对日益激烈的竞爭。所以年青人除了在学校追求书本上的知识外,也要关心社会的状况。当前的香港社会,虽然经济和资讯等发展发达,也面对不少难题,包括通胀问题和各种社会问题。 年青人的失业问题。在具有中三或以上学歷的年青人(十五至二十四岁)当中,有大约百分之十是未有工作的。 面对如此的情况,香港特区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投放大量资源。现时,政府每年的经常性开支中,有百分之十七点五(三百六十亿元)用於社会福利,包括协助年青人就业方面。 其他工作还有成立家庭议会,推广重视家庭观念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原动力;以及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等。
普选和政治参与 各位同学毕业后,部份人可能会升学,亦有部份人可能会投身不同工作。无论如何,你们都是社会的栋樑。我鼓励大家,要继续关心社会发展。 去年十二月,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明確香港可於二○一七年普选行政长官,而在行政长官普选后,立法会全部议员可於二○二○年由普选產生。 时间表问题得以解决是为推动落实普选踏出了关键的一步。现在,我们不单已经有普选时间表,未来十年落实普选的路线图亦正日渐呈现,大家会看到香港政制发展將会日趋成熟。 当然,香港的社会和政制要有平稳和顺利的发展,不能单靠时间表或路线图,更需要人的参与。我们很需要年青一代的关心和积极参与。 最基本的是,如果大家到了十八岁,便请紧记登记做选民,在选举中投票。 除此以外,大家日后亦可以参加社区组织、专业团体、甚至是论政团体或政党等等,一齐关心香港。 当然,有志从政的年轻人,可以更进一步,参与透过选举加入议会,也可以透过政治委任,加入行政政府,服务香港,好好把握香港日渐广阔的参政空间。
信仰生活 各位同学有机会在何福堂书院接收了一个基督教教育。 最后,我想与大家分享我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叫‘Chariots of Fire’(烈火战车),戏中有两个角色:一位叫Harold Abrahams的犹太人,另一位叫Eric Liddell,是一个神学生。他们两人都参加了一九二四年的奥运会。 Abrahams矢志要在一百公尺赛跑中胜出,他说:“I believe in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and I will carry the future with me.” 「我篤信追求卓越,未来在我手中。」 Eric Liddell 的態度很不同,他认为星期日不应该参加赛跑,应敬拜神,所以他拒絶在星期日举行的一百公尺赛事上出赛。 即使威尔斯亲王亲自劝他,他也不妥协。最终大会安排了他参加非週日举行的四百公尺赛跑。 最后两人都胜出了。但Harold Abrahams感到失落。 Eric Liddell却感到雀跃,因为正如他说:“When I run, I feel His pleasure. To win is to honour Him.” 「当我竞赛,我感受到衪的喜悦。得胜是当归给衪的荣耀。」 这份荣耀,是选择在星期日参赛,而放弃敬拜神的Harold Abrahams所不能领受的。 各位同学很幸福,有机会在何福堂书院接受基督教教育,在年小时便有机会接触圣经和基督教信仰。 今天毕业的同学正准备展翅翱翔,但人生在世,路途不一定平坦,他日可能会遇上困难,是在工作上,或婚姻上、或其他方面。而且,在这些时候,俗世或者会给你们一些似是而非的所谓「答案」或看似行得通的所谓「出路」。遇到这一天,大家要记着老师曾经提过归信主耶穌才是人生最终的道理及答案。 跑人生的道路要像Eric Liddell一样跟从神跑。 多谢各位。 完 二○○八年五月三十一日(星期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