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词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出席厂商会晚宴发言重点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林瑞麟今晚(八月三十日)出席香港中华厂商会举办的晚宴,向业界介绍《政制发展绿皮书》的內容,並听取他们对此议题的意见。以下是林瑞麟的发言重点:

  香港的工业界在过去数十年来,对香港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林瑞麟说,在一九六二年他进小学时,香港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是110亿元。

  至一九七八年他大学毕业,当时正值內地推动「四个现代化」,为香港製造业带来发展的机遇,香港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增至1,170亿元。

  隨着国家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大珠三角区域的开发带给香港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商机。至一九九七年,香港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0,710亿元。

  回归以后,虽然香港经歷了亚洲金融风暴的衝击和SARS的挑战,曾经面对经济低迷的境况,但发展步伐未曾停顿下来。二○○三年,香港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依然录得35,482亿元。

  我们在二○○三年与中央签订了《內地与香港关於建立更紧密经贸关係的安排》(CEPA)。这套自由贸易协议的落实,推动香港的经济復苏,也为香港的发展揭开新的一页。至去年底,香港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进一步上升至50,608亿元。

  林瑞麟表示,这些数字反映工业界在过去数十年推动香港的国际贸易举足轻重,贡献良多,大幅增加了进出口额逾四百倍,奠定了香港作为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的地位。工业界並且在立法会功能界別及选举委员会佔有席位,特区政府对於业界就各个议题,包括政制发展方面所提出的意见均十分欢迎。

  林瑞麟在介绍《政制发展绿皮书》(《绿皮书》)时说,发表《绿皮书》履行了行政长官一项重要的竞选承诺,而本届特区政府在七月一日成立后十一天便发表这份公眾諮询文件,充分显示要在五年任期內处理普选问题的决心。

  他说,自从一九八五年在立法局引入局部直接选举以来,香港社会已就民主政制的议题辩论了二十多年,而自一九九七年回归至今,亦已超过十载,现在是时候按照《基本法》为香港达至普选的最终目標定出方向。

  在达至普选的过程中,以及在制定落实普选的模式时,必须確保符合国家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以及在《基本法》下有关政制发展的四项原则:第一,兼顾社会各阶层利益;第二,有利於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三,循序渐进;以及第四,適合香港实际情况。

  林瑞麟指出,《基本法》就政制发展的规定比《中英联合声明》更具前瞻性。《联合声明》只是规定「立法机关由选举產生」,以及「行政长官在当地通过选举或协商產生」。

  但是,中央在一九九○年回应了香港社会的意见,在订定《基本法》时採纳了达至普选为最终目標。

  林瑞麟续说,要达至普选,必须符合客观的指標和宪制的框架。根据《基本法》的宪制性规定,任何有关选举制度的修订,必须得到三方共识,即立法会三分之二的议员通过、行政长官同意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接纳。此外,政府亦希望將来所提出的普选方案能获得多数市民的支持。对於各大学及智库所进行独立的民意调查,政府会密切留意民意趋向。

  林瑞麟说,政府採取非常开放的態度,在《绿皮书》中铺陈了所有关键议题。

  就普选时间表方面,普选行政长官的选择包括:在二○一二年、二○一七年或在二○一七年之后;而普选立法会的选择则包括:在二○一二年、二○一六年或在二○一六年以后。

  至於行政长官选举提名委员会的组成及人数,相关的建议大致分为三类方案:第一,提名委员会由少於八百人组成;第二,由八百人组成;第三,由多於八百人组成,例如,一千二百人或一千六百人。

  在提名委员会提名后让市民投票选择的行政长官候选人数目,相关的建议亦大致可分为三类方案:第一,十名或以上候选人;第二,最多八名候选人;第三,最多两至四名候选人。

  林瑞麟表示,在现阶段,社会应先就提名委员会可提名的候选人数目达成共识,使市民能了解他们有份参与的行政长官选举的规模,然后可进一步討论及订定提名程序的细则。

  另一重要议题是立法会功能界別选举可如何被普选取代。这方面的建议亦大致分为三类:第一,地区直选议席取代功能界別议席;第二,保留功能界別议席,但改变选举模式;第三,增加区议会在立法会的议席数目。他说,工业界是参与立法会功能界別选举的界別之一,政府会重视业界就此议题所提出的意见。

  在普选路线图及时间表的討论中,《绿皮书》亦载列了一些人士提出「特首先行、立法会普选隨后」的建议供市民討论。

  林瑞麟表示:「就这些问题,特区政府没有既定立塲,但只要各方能就上述关键议题达成共识,则普选可期。我们希望在达至普选之后,参与行政长官和立法会选举的候选人,会把竞选政纲聚焦在改善经济、社会服务和民生事宜上,一如西方的参政人士及党派爭取公眾支持的做法,香港社会毋须再为政制问题內耗。」

  林瑞麟又谈到內地工业发展政策的转变,为港商带来的挑战。

  他说,过去二十多年来,港商在內地进行了大量投资,单在珠三角地区,已建立了八至九万家港资企业,而以各种形式投资的工厂逾五万七千家。內地的高速发展不但为香港的工业开拓了新的出路,对香港经济转型至以服务业为重心亦有很大帮助。

  近年,珠三角的经营成本不断上涨,內地对企业的环保要求亦有所提升。面对这些转变,港资的工厂必须升级转型。为此,特区政府透过多项工作,协助港商应付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影响,並鼓励港商將业务由珠三角地区扩展至整个泛珠三角。

  林瑞麟说,特区驻內地经济贸易办事处会推动內地各省区致力落实CEPA,並为港资企业缔造更佳的投资环境。

2007年8月30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