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报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谈第四届特区政府政治委任官员的薪酬条款

  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在五月八日接纳了「香港特別行政区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及政治委任制度官员薪津独立委员会」就第四届特区政府政治委任官员的薪酬条款提出的建议和当局的修订。以下为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谭志源今日(五月十四日)在政府总部向传媒介绍有关详情的谈话內容(中文部分):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行政会议已经同意了「香港特別行政区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及政治委任制度官员薪津独立委员会」(独立委员会)就第四届特区政府政治委任官员的薪酬条款提出的建议和政府当局就有关建议的修订。

  现行局长的合约薪酬是立法会財务委员会在二○○二年所订定的,十年来是从没有作出过任何调整。

  独立委员会最近向政府提交建议报告,当中提出局长的现金薪酬可按照过去十年丙类消费物价指数的累积增幅,即是调升百分之十五点三。

  在提出有关建议前,独立委员会考虑了一篮子因素,包括:第一,过去十年香港的经济表现。在过去十年,香港经济表现的实质增长,即本地生產总值的实质增长是超过百分之五十。第二,丙类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即百分之十五点三);以及第三,私人企业內与政治委任官员职责相若的人员的市场薪酬安排等。

  我们理解独立委员会的建议是旨在补偿局长现金薪酬在过去十年因为通胀的原因而被侵蚀的购买力。不过,当局认为亦可以参照其他指標。其中一个较审慎的做法是参考高层薪金级別公务员在过去大约十年的薪酬调整情况。这是基於公眾或会认为政治委任官员和公务员在工作性质上都是公僕。

  二○○二年十月以来,公务员的薪酬分別经歷过数次减薪和加薪,而累积的增幅为百分之八点一。此外,我们留意到独立委员会委託的顾问所进行的市场调查中,以同期来说,高级行政人员的直接薪酬总额的中位数的增幅为百分之八。

  考虑到上述两项参考指標,我们建议局长的现金薪酬在立法会財委会於十年前,即二○○二年所批准的水平上增加百分之八点一。这个建议增幅:第一,可在某程度上补偿局长级的同事现金薪酬在过去十年被侵蚀的购买力;第二,大致上和独立委员会委託的顾问所进行的调查中,高级行政人员的直接薪酬总额的中位数,即median的增幅相若──即百分之八;第三,与高级公务员的薪酬在过去大约十年的累积增幅相若;以及第四,相等於每年平均百分之零点七八的增幅,是一个较为温和的增幅。

  目前局长和三位司长,即律政司司长、財政司司长和政务司司长,每个职级之间的现金薪酬差距定在百分之三点五。独立委员会建议维持这个差距不变。

  独立委员会亦接获候任行政长官办公室的邀请,就建议於第四届特区政府开设的政务司副司长和財政司副司长职位的薪酬条款提出意见。独立委员会注意到两个副司长的职位会定於司长与局长之间,而两个职位將定於同一职级。

  考虑到以上各点以及假设第四届特区政府將开设政务司副司长和財政司副司长的职位,独立委员会建议他们的现金薪酬定於律政司司长和局长现金薪酬的中间──即高於局长薪酬百分之一点七五。

  现时副局长的现金薪酬是定在局长现金薪酬的百分之六十五至百分之七十五。过去数年担任副局长的同事,在现实的情况下,有三位副局长的薪酬为百分之七十,有四位薪酬为百分之七十五。独立委员会建议副局长的薪酬范围划一改为一个薪级点,与局长相若,即一个薪级点,是订在局长薪酬的百分之七十。

  现时政治助理的现金薪酬定在局长的现金薪酬的百分之三十五至五十五。独立委员会注意到政治助理受其职责范围所限,大多只是处理政府內部工作或幕后的游说工作,引致市民大眾对其工作的认识比较有限。独立委员会认为把他们的薪酬调低至局长薪酬的大约百分之三十是较合理的做法──即比现行的最低薪级点,百分之三十五至五十五为低。

  独立委员会建议政治助理的薪酬应为每月十万元或每年一百二十万元。另一方面,独立委员会亦注意到候任行政长官建议第四届特区政府的政治委任官员需要加强在地区和市民接触的工作,而第四届特区政府可能在每个政策局聘请多於一位的政治助理,除了为主要官员提供支援外,亦藉此培养政治人才等。

  因此,可以预期第四届特区政府的政治助理將会:第一,处理更多在地区层面与市民接触和游说的工作;第二,协助在社区就各项关注议题收集市民的意见;以及第三,在各諮询工作中负责更多解释政府政策的工作。

  由於適合担任政治助理的人选可能来自不同背景,独立委员会认为难以为所有政治助理建议单一的薪酬水平。

  顾及上述的考虑,独立委员会建议每一位司长、副司长以及局长(律政司司长及公务员事务局局长除外)用以聘请政治助理的现金薪酬总额上限定於每年一百二十万元(或每月上限为十万元)。这可赋予主要官员一定弹性聘请具有不同经验和背景的人才。

  最后,独立委员会认为必须定出一个较客观和具透明度的机制,以確保政治委任官员的薪酬每年跟隨经济变化作出调整。

  就此,独立委员会建议政治委任官员每年跟隨丙类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调整。这个机制也是现时行政会议成员和立法会议员採用的调整机制。

  就我上述所提及的所有改变,纯粹以现行架构而言,每年可节省约五百万元。我们计划在下星期举行的立法会政制事务委员会会议上,向委员进行介绍和听取他们的意见,並计划在六月向立法会財务委员会申请相关的拨款。虽然是会有所节省,但因为这是对薪酬架构及其他的条款有些调整,我们是需要到立法会財务委员会寻求对二○○二年所作的决定作调整,我们因此需要在六月再到財委会。

记者:局长的薪酬增长8.1%,再追加自愿减薪的部分则可能逾10%,你的理据是根据经济增长等,但一般打工仔的薪酬也未必可以反映经济增长。这么大的加幅,你如何可以服眾?他们的表现一直以来都不令人满意,如何可以说服公眾,成为加薪这么多的理据?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首先,我们必须知道基础是以二○○二年立法会財务委员会所批准的水平为基础的。这基础就是刚才我所讲的在自愿减薪前的水平,即是每个月在於局长来说是二十九万八千一百一十五元左右。这是立法会赋权予政府在招聘局长时可以拨备的薪金。在数年前,由於经济问题和高级公务员亦有减薪,问责官员作出政治决定,亦自行自愿减薪5.38%。这与再早前即二○○二至二○○七年在董先生(董建华)年代,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当时的主要官员亦有自愿减薪百分之十。政府换届时,合约水平会回復至立法会在二○○二年所批准的水平,这是因为政府合约是要根据立法会財委会所批准的水平,在换届时可以出现这情况。

  现在的问题是,到新一届政府时,独立委员会需要决定在二○○二年立法会財委会所批准的水平的基础上,是否有任何理据要作出调整。因为过去十年来都没调整过,他们参考了数组数字,包括我刚才说过的经济增长、通胀问题和外间市场的调查所得的数据;及公务员加薪等。现时建议百分之八点一,但大家要知道这並不是单一一个年度的调整,而是过去十年以来没有调整过的一次调整。换言之,刚才我都说过,假设我们在过去十年都有调整的话,平均每年只是百分之零点七八而已,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大家看到这个数字,其实与外间的市场调查相若和比较吻合──中位数字(median)是百分之八;如果外间说的平均数(average),大家稍后会收到我们的文件,可看见同期的市场平均数更是百分之三十八,所以我们都是取一个较低的数值。

  独立委员会建议我们按通胀来调整购买力,即百分之十五点三,行政当局也没有採纳,而是採纳一个比较低一点的数字。这显示我们也认为在现时,一方面要平衡过往十年没有作出调整,但另一方面,在调整时要採取一个比较自限的做法,所以得出百分之八点一这个结果。

记者:局长,可否坦明一点,逐一说说现时司、局长薪酬的比较现时的薪金,他们的增幅是多少?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假设第四届政府在七月一日开始时,根据合约和根据立法会所批准的水平,把自愿减薪的百分之五点三八回復到二○○二年的水平,换言之,局长每个月二十八万二千左右的薪金,回復至立法会所批准的二十九万八千一百一十五元这水平──若是立法会没有任何新批准的话就会是这水平。若再根据这水平上调百分之八点一,就会是三十二万二千二百六十元。这在我们刚刚在下午交给立法会的文件都有详细列明,也有上载至互联网,大家可以详细看看这些数字。

记者:如果不是用二○○二年的水平,这个增幅其实是高於8.1%?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这要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所谓的加幅一定是有比较的。刚才我说过,自愿减薪这件事並不是立法会所批核的一部分,只不过是在几年前,问责官员因应需要作出一次自愿减薪。在换届的情况下,政府要给新合约予下一届官员时,是需根据立法会財委会所批准的水平,放入合约中,所以合约內无论如何都会写二十九万八千元这个数字。现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採纳了独立委员会的部分建议,把过往十年没有调整过的数字上调百分之八点一,具体数字就是我刚才所提的薪金。

记者:第一条问题是候任特首是否已同意你们提出的薪酬条款建议?第二条问题是今次的政治助理大幅减薪,是否反证了现时的政治助理是物非所值?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我们在把这建议呈交行政会议前,有透过现行两个特首办的安排,知会候任特首办,但当然我们是不需要得到候任特首或候任特首办的同意。因为我们每次换届时,都是当届的政府帮助下一届去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避免利益衝突。所以我和我的同事都要研究在下星期呈交立法会时,是由哪一位官员出席来寻求支持,这是第一个问题。但我留意到就政治助理的大幅减薪建议,候任特首的重组建议对这方面都有採纳的。第二个问题请你说多次。

记者:来届的政治助理会大幅减薪,是否反证了现届的政治助理是物非所值?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我相信这是回应到社会上对政治助理在四年前,在订定薪酬水平时比较偏高的一种比较强烈意见的一种回应。我自己亦说过,虽然我们每位政治助理同事都很努力工作,但很多时,第一,他们在「幕后」工作比较多,认知率並不高。第二,见到工夫的情况亦不多;另外,亦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有时政治助理要帮忙做立法会拉票的工作时,有部分的政治助理都不是那么容易可以成功地接通电话找到相关的议员,有时可能需要其他较高级的同事帮忙。

  所以大家见到今次我们是相应作出了两个主要的调整,第一是薪酬水平,就是把薪酬水平大幅下调到较现行的百分之三十五至五十五还低,达到百分之三十。第二,把工作性质由比较多对內,调整为比较多对外、对基层、和对社区。这方面我们相信是独立委员会的意见,亦能够配合候任特首对下一届的政治助理的角色定位的一项转移。

  我自己相信隨着角色转移和薪金的下调,应该在某程度可以回应到几年前,扩大问责制时的其中一个社会上的批评。亦透过这次大幅下调,大家看到纯粹以现行架构来说,今次我们可节省五百万元,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因为把政治助理的薪金大幅下调。

记者:薪金减了会不会担心找不到政治人才?同时,现时立法会仍在「拉布」中,会否整件事会被拖垮?泛民仍始终觉得新的「三司十四局」未必可以符合民意,没有民意基础,会否担心酝酿另一轮的「拉布战」或其他战爭?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你这个问题渗入了很多个问题。先就你原本关於聘任政治助理是否能够培养到人才。这问题,不论是我以现行官员身分来看,或是候任特首、特首办方面来看,政治助理的角色和定位应该是转向的。第一,应该是恰如其分地做一些比较多对外和对社区的工作,多於对政府內部和对立法议会的工作。

  第二点,以我做了那么多年的公务员来看,每个月十三至十六万元的薪金,不论我们如何就薪金总额的基础作阐释,相对於高级公务员同事来说,这??是比较高的薪金,引致有时他们在履行职责时,反而或许会造成一定的障碍也不一定,所以下调时其实是令到他们在工作时可能更会得心应手。

  第三,会令我们比较容易招聘人才,因为我们也需要顾及用某个薪金聘请一位同事时,也要他做回那个薪金要他做的工作,所以薪金下调时,我们可选择的情况反而会多一些。

  最后,在培养人才方面,就算薪金按建议下调,若聘请一位政治助理,仍可以达到十万元一个月,也是个相当不错的薪金。我估计就算聘请两位、每位五万元月薪,仍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我认为有了这个弹性,对吸引人才进入政府工作,对他们定位、对他们以后工作的顺畅,其实是有帮助的。

记者:你在上星期提及独立委员会的报告时,说到委员会有考虑可加可减机制,今次是否表示不会实施?原因为何?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不是。就可加可减机制方面,大家都知道,正是因为没有调整机制,所以有关薪酬在过去十年都没有调整过。由第四届开始,每年大约是下一年的七月一日会再调整一次,是跟隨通胀的丙类综合消费物价指数(CPI(C))来调整。CPI(C)在过去是有正数亦有负数的,如果是负数时便要减,正数时便会加。行会成员、立法会议员的薪津的调整都是使用这个机制,我们只不过是与他们看齐。这亦是较客观和透明度较高的,因为这方面是不牵涉任何政治决定,是多少就是多少,所以反而是个比较客观的可加可减机制。

记者:关於政治助理方面,罗范椒芬(候任特首办主管)曾说过下届政府准备批一笔钱给每个政策局聘请。这个建议是否每个局有十万元,还是这个只是薪酬上限,每个局的那一笔钱由下一届政府决定?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若这建议能获通过,每个局若需要聘请政治助理的话,不论是要聘请一位、两位,甚至十位都好,这个一笔过的拨款的上限都是为一百二十万元。换言之,任何局长或司长、副司长需要聘请政治助理,不论聘请多少位,总薪酬的有关开支都不能超过一百二十万元,而每位政治助理的薪金每月最多只是十万元。因为若以一百二十万元为上限的话,若一个月便付以一百二十万元来聘请便好像是太高,所以我们有两重上限。

记者:將来政治助理的工种是与现时不一样。现时他们是处理一些政治游说的工作,未来对议会或是对stakeholders(持分者)的游说工作会如何调整?会交给公务员处理还是交由副局长、局长来处理?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以我作为政治委任官员的四年经歷来说,我印象中比较多时间是由局长和副局长肩负政治游说工作,政治助理当然会帮忙,但就过去来说,主要是与业界接触较多,譬如教育局的是与老师或教育团体有较多的接触;环境局的可能与环保团体的接触较多,他们都有做很多这方面的工夫。但正如我刚才所说,这些工夫未必是市民大眾很容易看得到的。而因应候任特首的主张,要政治委任的官员多些「落区」、多些听民意,预期「落区」听民意、諮询──即public engagement的时间和工夫要比现时多,我相信政治助理在这方面可以有较大比重的协助。当然有时在「危急存亡之秋」,政治助理有需要做「全程监察小组」的工作或往立法会帮忙「箍票」,例如未来这个星期需要做的,也是很难避免,也要「拉夫」。我预计他们的工作都是多元化,不过比重是会侧重於「落区」和收集意见。

记者:除副局长外,政治助理的表现亦为人詬病,但今次只削减政治助理的薪金,却增加了副局长的薪金,这是否「肥上瘦下」?若將来根据CPI(C)调整薪金,那便没有表现可言,即薪金不会根据有关官员的表现而调整,这样会否担心社会詬病?第三个问题,架构重组后,政府每年的支出会增加多少?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关於你的第三个问题,我们到了重组时会给你详细的答案,因为我们今次处理时,是故意不把两件事掛鉤的,因为这件事是现届政府为下届政府就着现行架构来计算的。我相信由於政治助理方面的薪金下调,所以对重组后的影响不会太大,亦即早前向大家提及的七千二百万元的影响相信不会太大,但具体数字要有待財务科的同事提供了正確的数字后再向大家交代,这方面我们是会作出交代的。

  第二,副局长方面,在过往的日子──在四年前我也是副局长,曾出现国籍的问题和薪酬透明度的问题。自此之后,我们亦因应作出调整,即所有新加入的副局长都需要放弃任何外国居留权。在我的印象中,候任行政长官亦曾在公开场合说过,下届特区政府亦会对政治助理提出同样的要求。

  薪酬透明度方面,自从四年前开始,我们现时已经很透明,所有薪酬都是公诸於世的。但表现方面,我是这样看的。副局长方面,因应大家同事出现了事情,社会上有不同的意见和批评,是正常的。但总的来说,我认为副局长能帮助局长处理很多事务,特別是立法会的事务。隨着过往四年的演变,我越来越少听到对在制度上设立副局长的职位有很大的意见。当然,对个別同事来说,若是有些比较有建设性的批评,我相信他们是会继续虚心接受的。

  今次我们故意把副局长的薪酬由三个层级变为一个层级。过往的安排,是希望容许我们在聘请人手时有少许弹性和进行中期检討。但过往经验告诉我们,若是这样着紧一、两个薪级点而加入政府的话,基本上他们都不会做得长久的,因为加入政府的同时是需要考虑其他事项的。我的个人意见是,中期检討的作用也不太大,因为若是做得不好的话,不如就把他辞退,做得好的就把他留下,较难用公务员那一套来处理的。我做过公务员,也做过政治委任官员,我觉得中期检討並没有甚么作用,所以今次我们已刪除了这项。做得好的就留下,做得不好的就退下来,就是这么简单。你的第一条问题是甚么?

记者:会否觉得「肥上瘦下」?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就政治问责制的三、四层,这不是「肥上瘦下」,而是因应社会上的意见作出调整,特別是就社会上有强烈意见认为政治助理的薪酬比较偏高,今次算是个积极的回应。至於司长方面的薪酬结构甚至没有改变;局长方面,亦只是按照十年来市场和公务员的薪酬走势作调整。

记者:有关聘请政助方面,是否每年只要不花过一百二十万元,请多少个也可以?政府招聘有制度,公务员也有编制,那(政助)的编制在哪呢?究竟他多少工资、他所做的是否符合所收取的工资呢?即使透过立法会也监察不了,那我如何確保政助不会是不论何人也可以(担任)呢?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第一,做政治官员是没有可能不受立法会监察的。虽然我没有与候任特首或特首办说过,但我估计会这样做的,就是到时每个局长不论请了多少位政治助理,分別的薪酬是多少,我相信他们都会第一时间作出交代。就算不交代,那些政治助理上场时,传媒朋友都会问他的,所以这件事我相信一定会採取最高透明度来交代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亦不代表会没有一个统一性,或是一致性的机制。就算是现届,我们亦有聘任委员会(appointment committee),审查政治委任官员相关的聘任和聘任条件的事情,包括以往处理过中期检討的事情。虽然我没有向候任特首查询过他会不会有相同的设立,但我相信亦会有类似的机制,到时局长聘请政治助理时所订的水平,大家都会有一定的机制去保证。例如都是现届区议员,或是年青的,或是有甚么学歷的来做政治助理,大约薪酬的上、下限如何,我想新一届的政治班子会一起商討一个机制。

记者:明日公布的公务员薪酬调查,预计加幅会较问责官员多。是否因此今天先公布了问责官员的薪酬调查?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不是。其实我们也是很「惨」的,因为行政会议上星期已通过了这建议,但很可惜我在上星期三开始要坐在立法会开会到星期五。所以我也很抱歉要留待今日才可以有机会向大家交代,就是这个原因。其实我很想在上星期已经向大家交代。

  公务员的薪酬调整当然每年有它自己的机制,有薪酬趋势调查,当然我刚才提到的百分之八点一的增幅是没有计及到明日会公布的数字,或者七月立法会审批的数字。如果计及的话,与公务员薪酬相比,我们的薪酬会稍为落后少许,因为现时的百分之八点一的增幅是未有计及可能的增幅的。但这方面我们认为无需掛鉤,因为在过往十年没有调整,我们用了市场的百分之八,及高级公务员的百分之八点一的增幅,然后从下一年的七月一日开始,就有可加可减跟隨通胀或通缩的掛鉤,我们觉得这也足够反映这方面需要。

记者:关於新政府架构重组的问题,因为你们六月二十日才向立法会呈交决议案,距离七月一日只有十日。你们有没有措施可以確保,即使议员「拉布」,都可以令到新班子齐齐整整在七月一日一起上任?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若议员要提出很多修订,我们亦是无可奈何的。但当然现在的小组委员会刚刚成立,我估计在日內也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明早亦有政制事务委员会的第二次会议,我相信通过多番的解释,议员都一定会掌握到来龙去脉,这是此其一。

  第二,六月二十日我们要提出的是议案,议案並不是全体委员会阶段审议的范围,故此发言的次数是有限制的。所以这在《议事规则》方面都有些不相同,与现时的草案有少许不相同,与出缺安排亦不同。但不论如何,我相信最后都是取决於市民大眾对重组方案的看法,若他们认为有需要时,我相信议员都会看得很清楚,亦会顺应社会的要求,在审议过后便落实这件事。至於六月二十日的会议,如果一天不能完成便两天;两天不能完成便三天;三天不能完成便四天;当中也还有十天时间的。

记者:如果政府和议会继续「企硬」的话,会不会拖垮这份呢?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这份是指哪一份?

记者:即是你现在刚公布的(第四届香港特別行政区政府政治委任官员薪酬条款)。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我刚公布的这份政府委任官员的薪酬条款检討需要两个程序。第一,我希望谭耀宗主席可以在下星期一將这文件放在议程上;然后根据立法会多年来的程序规矩,过了政制事务委员会后,我们需要找个档期於財务委员会申请审批,所以只牵涉这两个程序。而这两个程序是与重组脱钩的,希望过了下星期一的政制事务委员会后,我们能找个时间──刚才我说六月,或者一个比较早的时间提交財务委员会审议。

记者:梁家杰议员会在星期三重提中止待续,政府会否考虑撤回呢?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他的党友余若薇议员在上星期已提出相同议案,立法会也否决了,我要说的也说过了,尤其我上星期连个人感受也说了,我已再没有补充了。政府的立场很清晰,我们希望这议案继续在立法会审议,若可以的话,最好也在本星期通过。

记者:局长,今早也有很多民间团体支持「拉布」审议出缺安排。你要如何才可以肯定民间是有声音反对呢?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民间是一定有反对声音的。正如我们在諮询期间,有六成多、七成的书面意见是赞成政府要堵塞漏洞,当然同时也有三成至四成反对。社会对这事有强烈、不同的意见,我们在报告书也说得很清楚。不同的民意调查就有一半或接近一半赞成要做一些事情。在那几个方案中,这方案是最温和的,相对而言,得到的支持也是较多的。我相信市民对此有不同看法,我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这时我们所说市民的意愿,议员也需要知道,所说的不单是这出缺安排草案,也对立法会整体运作是否有效、对立法会整体运作是否有效率、对立法会整体运作的尊严性能否维持,这方面或要考虑社会大眾的意见。我留意到过去数日,舆论上也有一定的看法。

  谈回梁家杰议员所提的议案,我相信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我不觉得在这时候──我们已花了两个星期,也花了很多小时审议这草案──他再在这时提出相同的所谓休会待续议案对事情有何帮助。反过来说,可能会进一步浪费议会更多时间,所以政府的立场是很清楚的。

记者:如政府「企硬」,但又不断流会,政府有没有些应变措施使重组架构能於七月一日实施?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重组架构的工作已经去到小组委员会的审议阶段,我们希望小组委员会会有一系列的会议,然后我们在六月六日可以交予人事编制小组委员会,其后交予財务委员会。所以这议案应於六月二十日提交立法会大会,现在还有一段时间。暂时在立法会「拉布」引致的流会或拖延,现阶段未影响到重组。当然这可能影响政府某些其他草案也不定,我们已经密切留意。例如上星期三因为另外有两条草案的时间性比较紧急的,一条是与九月立法会选举有关的、一条是渔业补偿,我们得到主席批准相应调整了次序,亦得到通过。

记者:如不撤回,议员又继续「拉布」,会否也不能审议重组架构吗?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所以我们希望立法会能共同努力。这星期已是第三次再回来审议这议程。大家经过上星期两、三日的討论,都知道內容的实质性在何处,我相信这星期是时候作投票。但这並不是在我们的手內,政府是没有票的,要靠议员的努力。

记者:你是否觉得「替补机制」这议案比其他重要,包括重组政府,所以不惜要继续爭拗?你是否有信心儘管下星期三有人包围立法会,也只代表少数人的意见?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首先我要说多一遍,这是出缺安排,「替补机制」已在数个月前撤回。就现届政府来说,不论是出缺安排的草案或重组议案本身,也是我做的。所以在我的角度来看,两样都需要通过,都需要如期通过,但在这方面,我们要多些耐性和心机,向各位不同党派议员解释,向他们进行游说。我和候任特首办罗太会继续努力,明早另外有三小时会议详细解释,但我们仍然希望我刚才所说的会如期在立法会內通过。

记者:通宵开会?你捱得过去吗?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通宵开会?我在大学做宿生会时也经常通宵,不过已经是三十年前,可能需要做些运动。但我是否捱得过去並不重要,最主要是立法会议员捱得过去才可,因法定人数是不计算我的,而是计算他们,希望他们这两日尽量多饮些汤水,增强体力。

记者:会否编更?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上星期我说我们有「全程监察小组」成员,我们也会增援,尤其是若立法会主席和议员决定通宵开会,我们的同事也需要一些轮替的情况,在这方面我们內部都会组织一下,到时可能有多些新面孔出现也不定。在这方面因为我们要配合立法会的工作,我们会这样做。我希望我尽量在里面坐,坐得几多得几多。

记者:小组人数有多少?会否增加?

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局长:上星期有二十多位,现在我们希望可以增强一倍左右,我也不清楚会否有这么多人,不过主力会找些年青力壮,刚刚大学毕业,在大学时习惯不睡觉的同事。有部分摄影记者拍下我们一位女同事,说她是「孤单的同事」,其实不是这样的,只是大家比较留意她,我们有一大组人在的。多谢各位。

(请同时参阅谈话內容的英文部分)

2012年5月14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