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词

香港与內地区域合作与发展


  以下是政制事务局局长林瑞麟今日(九月二十四日)出席东华三院歷届主席会午餐会,就香港与內地区域合作与发展致辞全文(只有中文):

李东海主席、各位歷届主席、总理、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我很高兴今日有机会能够与大家聚一聚,也多谢大家邀请我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工作上的经验和要点。

  政制事务局有几个方面的工作,除了政制发展和选举,我们也协调特区政府的对外事务及参与。另外一个近日较多发展的范畴,是香港与內地之间的区域合作及內地事务。

  我知道在座各位,在不同行业、不同范畴,过去二十多年国家的改革开放上,大家也有积极参与,所以我今日选择与大家分享一下香港与內地之间的区域合作和发展,就这个课题,大家一同討论及探討一下。

  国家改革开放自一九七八年起,已经有成绩斐然的成果。过去二十多年来,大家从事製造业的、或其他投资行业的,都在这个大环境下,积极参与国家的发展。大家看到自回归以来,香港与內地省市的合作已越趋频繁、关係更趋密切。

  "CEPA"(即「更紧密经贸关係协议」)自今年一月正式实施,將香港与內地的经济合作提升至新的台阶,也为香港的经济发展及復苏注入新的动力。上月底,中央和香港签署了"CEPA"第二阶段协议,也为香港与內地的经济合作及融合,拓展新的领域及发展空间。

  我们把握了这些机会,在过去几年,特区政府与內地省市的政府,建立了几个合作模式,有香港和广东省的,有香港和上海市的,有和北京市的,最近也有和泛珠三角,即是九个省区和两个特区之间,建立了新的合作机制。当然,如果说到做生意、投资,永远都是靠你们对市场的判断,对市场资讯的掌握,和在不同范畴作出抉择。

  但政府也有一个角色,就是要將大的政策框架定好。在"CEPA"及「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尽量疏通香港特区及省市之间政策层面的渠道,好让上面的政策实施完善,大家投资时也更方便。

  我们与不同省市有了合作机制,有助大家更加理解內地的情况,程序上及政策上的推动更加方便。

  今年六月初,我们在香港开展「9+2」泛珠三角经济合作范畴,香港、澳门和广州,在三地首次举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並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这是国內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区域合作模式正式启动。由论坛举行至今的短短三个多月,在几方面我们已取得进展。

  我们七月在四川举行了第一次秘书长协调会议,就今后「9+2」具体运作模式,订下合作机制。七月中在广州也举行了首届 「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並刷新了几个纪录,当时所签署的合约,总值超过二千九百亿人民幣,当中很多合约香港也有份参与,我们可以做到生意。

  此外,我们在泛珠三角《框架协议》下,就外经贸、旅游、环保、教育、衞生防疫、劳务和农业等范畴,九省和两个特区之间,已探討进一步的合作,並达成基本共识。

  上星期,我们也在广州市举行了「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探討九个省会和港澳如何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以及共同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泛珠三角这个概念形成的时间虽然不算很长,只有一年多,但在短短的时间,已经得到大家积极、乐观、进取的关注和配合,所以,我们应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充分发挥香港的优势。

  就香港参与「9+2」泛珠三角这方面,工作重点有三个:

  首先,是要充分发挥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

  第二,是充分发展香港与內地之间,运输及交通航运的基建和系统;

  第三,是逐步推动香港在內地的服务行业的发展。

  第一方面,香港是有名的国际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信息和专业服务中心,在这几
方面,我们拥有一流的基建和健全的法制,良好管治和自由开放政策已经形成,各方面的配套在国际上也有地位。加上我们拥有眾多的专业人才及丰富的经验去推广国际市场,我们在「9+2」九个省区和两个特区之间,在这方面的地位是独特的,是无可取代的。

  既然国际投资者那么重视香港的品牌设计、品质管理、研究开发、商誉等方面,再加上"CEPA"下零关税的安排,我们与各个省区加强製造业方面的合作,有了新的平台,我们也要继续发挥"CEPA"下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谈到投资便利化,我觉得有一点大家必须紧记,泛珠三角是一个很广阔的领域,佔全国人口五分之一,总人口达四点五亿,远超香港六百七十万的人口,是较香港大数十倍的市场;不计入香港和澳门,单是九个省区的国民生產总值,已超越欧洲一些中等国家,例如瑞士、比利时、瑞典等;总贸易额也高於新加坡,因此这个市场不容忽视。

  过去二十多年,大家在泛珠三角,尤其是广东省,也投资了很多,香港的企业有十二万家,总投资额达一千五百亿美元,佔了这些地区向外吸纳投资资金的一半以上。所以我们在九省中已佔了一个有利的地位,也有稳健的基础,帮助我们今后要做的工作。在这个环境下,一方面乘着香港现在经济已经上扬,正在復苏,我们要特別关注的,是將这九省区的民营企业尽量吸纳来香港上市,配合国內「走出去」的方向。

  本月初,我们签署了《关於內地企业赴香港、澳门特別行政区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即俗称的「民企自由行」,把大部分审批及核准有关申请的权力下放至省级主管部门。今后我们简化了这些程序,內地企业拥有较大自由度,以商业条件自行决定在香港、澳门投资,这绝对有利我们的企业进一步吸引內地同行来香港投资、上市。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既然我们是位於这九个省区的旁边,大家过去二十多年已有这么多商业上的合作经验,这个机遇,不容忽视。

  香港经济已经復苏,未来数年,应该是有机会、有作为的时间,我们要把握这个机会,配合內地经济发展,鼓励民企、国企,来香港投资、上市,发挥我们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实效。

  第二方面,就是运输航运基建制度的配合。香港在许多方面也享有优势,例如货柜码头和机场,如计算航运量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所以,我们现在有机会,在九省和两个特区「9+2」框架下合作,作为政府有另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將海、陆、空的管道打通,这些经脉必须全部连接得非常好,这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所以,在六月举行的论坛上,铁道部部长和交通部部长已表达得非常清楚,泛珠三角区域的铁路建设、统筹发展区域高速公路、內河航运网络须一体化、沿海港口的发展等,大家要协调、配合、整体规划要合作,这个方向已很清楚。

  航空方面,本月初,內地与香港刚完成两地间航空运输安排的新协议和检討,往后几年,香港的航空公司,货运、客运、载客量、载货量至內地,都可以有增长。內地至香港的载客量和载货量,也一样可以有增长,这些都是积极的,对香港今后多方面的发展都有利,所以我们也要把握这个机遇。
  
  第三方面,根据"CEPA",我们应该可以逐步发展香港在內地的服务业,特別是专业服务业,但这方面我个人意见是不能操之过急。大家做生意的都很清楚,特別是服务业及专业服务,讲求认识大家的客户,客户对大家有信心,才可以「长做长有」。所以,如我们要在內地发展专业服务行业,首要要选一些重点城市,在那里建立基地后,才逐步將服务行业向周边的地区辐射。这样才有程有序,及有结构的模式逐步推广下去。

  这个工作一定要做,因为內地继续向外发展,需要许多专业服务行业,香港在这方面得天独厚,过去百多年来开埠的歷史,建立於人才和机遇。人才中有好大部份是专业人才,是律师、会计师等,香港以前「发三师」,我相信今后不只「发三师」,但世界竞爭愈趋激烈,而內地人士亦学得很快,所以如果我们可以率先利用这几年进军內地,佔据一些盘地,我们可以做下去。在內地新一代的专业人士,如果他们「学师」期间,跟香港的「老行尊」学习,他们以后办事不仅会跟我们的水平,他们的专业操守,都会受香港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鼓励大家好好利用"CEPA"给予我们未来数年关键性的机遇,逐步发展在內地服务行业、专业行业的市场。

  总括来说,金融、投资、基建、专业,在我来看,是「9+2」和"CEPA"下我们需要着重的工作重点。

  回想过去二十多年,我们用了许多时间搞香港回归和顺利过渡,落实「一国两制」,以前某些时候我们在香港或许会有一个思维,特別是八○年代,甚至九○年代初,既然要保持「一国两制」,要保持香港的制度,最重要的是香港「自成一角」,我们自己內部的制度好好保存,对於深圳河以北的发展,可能我们不需要太过关心,但这思维是不准確、不適用的。

  「一国两制」並不表示香港和內地脱钩,正正因为有「一国两制」,我们和內地的关係在经济和其他范畴,都可以愈来愈紧密。为何我们会有"CEPA"?因为香港是WTO的成员,因为《基本法》容许香港做WTO的成员,亦因为內地入了WTO,大家各自以WTO的成员身份可以签订"CEPA",亦因为签署"CEPA",我们的经济关係更加紧密。香港的制度必然会继续下去,內地许多领导人已经讲过,不仅五十年不变,五十年以后都不需要变。我亦相信往后很长的日子香港这个制度可以维繫。

  首先我们有普通法制,有《基本法》下给予我们不同的安排,有港幣、有香港和外地签署的航空协议,这些制度形成后就不会变。但话说回来,我认为香港的思维有一方面要调节,要比较进取,要往前看,就是深圳河以北的发展,与香港今后的发展、香港的经济命脉是息息相关的。

  第二个大的思维,我们要关心和理解的是,国家整体发展强调两点:稳定和发展。国家的对外政策、外交政策是维持国际环境稳定,有利於国家发展,有利於全球发展。这对外政策的方向完全配合香港过去廿多年看到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现在国家的发展,到小康水平是绝对有望的。香港已经过了九七回归的关口,我们落实「一国两制」已有七年经验,如果我们把握现在新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好好务实做好我们的工夫,配合內地改革开放和国家对外求稳定、求发展的方向,我相信香港不仅可以保持我们的优势,香港可以再接再励,往后一定做得更好,有更辉煌的成绩。我相信在座各位不仅在东华三院可以很有成就,贡献香港社会,在不同经济及专业范畴,也一样可以贡献香港社会,贡献国家。

  谢谢大家。



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