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the beginning of content

border image

演讲词

border image
政制事务局局长致辞全文

以下是政制事务局局长林瑞麟今日(十一月十二日)上午出席香港大学与香港电台合办的「政治人才研討会」的演辞全文(只有中文):

徐校长、健文、各位议员、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很高兴今天回到母校,和大家分享一些有关政治人才培训的思维。

  香港是一个富有色彩、充满活力的动感之都。正因为这些特质,香港不断得以吸纳和吸引了很多人才在这里匯聚,为香港的发展而努力。徐立之校长就是当中的一位表表者。

  我十多年前在加拿大为香港开设经济贸易办事处时,已经认识徐校长。在当地的华人社区和加拿大的主流社会,有些人说徐校长是「国宝」,因为他在很年青的时候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发现cyctic fibrosis的基因,这是科学研究上的突破。我当年想不到在十多年后,有幸可以邀请到他在香港推动高等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发展。

  我们在学术界和其他的专业,可以有输入专才的计划;但是在政坛却不能够。基本上「港人治港」,我们需要在本地培育政治人才。当然部分立法会议员的议席,我们容许持有外国护照的人士参选和参政,但毕竟他们也须是香港永久居民。

政治人才:多源、多流
ˍˍˍˍˍˍˍˍˍˍ

  如果大家看看今天的主讲嘉宾名单,真可说是人才济济。他们有来自政界的,也有来自其他界別的,是一个非常多元化、星光熠熠的主讲名单。

  李永达议员和刘江华议员是搞地区政治出身的;杨孝华议员是代表商界的;梁振英议员和黄英琦议员是专业背景的;前任立法会议员黄宏发先生则是学术界出身的。这也就是议会的背景。

  如果大家看看现时特区政府的领导班子,特首和政务司司长是资深的公务员;財政司司长有政党和商界背景;律政司司长当然是有专业背景的;而教育统筹局局长则是来自学界,也是担任过校长的。

  所以大家从这些「人板」,可以清楚知道香港现有的政治发展,已经体现了政治人才是需要多元化的。我们今天有这个局面,其实是很自然地逐步发展的。政府方面很愿意吸纳更多具有不同背景的人才进入建制之內,为香港市民服务。

  我们在○二年引入「主要官员问责制」时,也有这套思维。具有公务员背景的和其他背景的人士,我们也一併吸纳。

  我们现在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进一步扩阔参政空间,为香港创造更多政治人才。在这方面,有三个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参政的渠道要「多源、多流」。

  第二,我们要努力扩阔参政的空间。

  第三,在推动政制多方面发展时,我们需要保留原有制度的特质,以及对这些制度的支持点,例如包括我们的文官制度。

  甚么是「多源、多流」?我觉得我们的下一步是要让整个制度有更多切入点。所以我们正在研究这个政治委任的制度可否有进一步的发展?可否开放一些政府中层的职位,吸纳多些人士晋身政府,丰富他们的行政经验呢?不论是有政党背景、商界、专业界、学界、公务员背景的同事,我们都愿意考虑。我们希望一方面这些朋友可以累积在政府的行政经验,到下一个阶段,他们可以和在座各位议员一样,经过选举的洗礼,加入议会工作。然后配备了政府行政经验和议会的工作经验,將来可邀请他们返回政府担任司长、局长。这样我们便可让有志投身政界的人士,清楚看到从政的阶梯、路线图,到底大致上是怎样走。

  谈到创造更多参政空间,除了开放政府的中层、高层的职位,我们也希望在议会方面,有更多的议席可以增加,可以开拓出来,让不论是有政党背景的,或是独立候选人都可以加入政圈,为市民服务,爭取市民和社会的支持。如果我们可以努力成功推动○七/○八的方案,那政党的第二、三梯队人士,便有机会可以更上一层楼,在地区多年工作,独立候选人的人士一样可以。

  最后我谈谈我们的文官制度。我自己也是公务员背景出身,所以我很明白对香港的公共服务,为甚么我们必定要保留专业、政治中立和常设的公务员制度。我们在二○○二年实行政治委任制度的时候,我们特別刻意保留常任秘书长的制度。政治的责任由我们主要官员承担,但常任秘书长和他们的同事就是支持特区的领导班子,为我们做好政策研究和釐定的工作。所以我们在进一步发展政治委任制度的时候,必然会保留文官制度。特首和主要官员是「流水」的官,但常任的公务员制度是香港公共行政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我很高兴香港大学和香港电台今日为我们安排是次研討会,让大家可以集思广益,亦为我们香港进一步发展政制和培育政治人才出谋献计。多谢大家。



2005年11月12日(星期六)